拥有众多茶叶品种的湖北,茶文化历史悠久,更通过万里茶道,自17世纪中叶起,从汉口开始走向世界。

2014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2021年,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已入选国家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宜昌宜红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年来,通过“非遗+产业扶贫”“非遗+文化创新”等模式,湖北茶产业在非遗效应的带动下越走越远,实现完成了高质量发展的蜕变。

01 恩施玉露

非遗“红利”,让鲜叶变“金叶”

恩施玉露采用特制蒸青灶蒸青的杀青方式,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蒸青针形绿茶,所制茶叶,外形匀整、紧圆、挺直、色绿、豪峰银白如玉,曾称“玉绿”。后因其茶味鲜爽、毫白如玉、格外显露而改名“玉露”。

早在清朝就与西湖龙井、武夷岩茶、黄山毛峰等一起被列入清代40支名茶品目,后又被列入中国现代名茶品目。2009年,湖北省政府授予恩施玉露“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的称号,2014年12月,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恩施州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是恩施玉露的起源地,此地自唐时即有“施南方茶”的记载,在清朝康熙年间,芭蕉人民就制作出享誉四海的“恩施玉露”。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借助良好的地域优势、资源优势,芭蕉乡坚持“茶叶变金叶”的发展理念,以匠心为根、以传承为魂,依托特色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了茶产业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

2015年,“恩施玉露及图”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非遗文化通过对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宣传,让非遗产品恩施玉露走向了全国,老百姓也是真真实实吃到了非遗所带来的“红利”。

02 长盛川青砖茶

草原民族“生命之饮”,吸引年轻人“打卡”

长盛川青砖茶主要原料为黑毛茶,为了做到利用率最大化,位于湖北宜昌市的鑫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茶园的原料收购黑毛茶。“一方面为茶农解决夏秋茶产能变现问题,增加茶农主业收入;另一方面,使资源进一步得到有效利用,通过精深加工提高茶叶综合收益,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长盛川湖北青砖茶第十九代传人何建刚答道。

在长盛川非遗传承示范基地,青砖茶的发酵、拼配、压制等6大工序、77道工艺的传统制茶技术被完整保留了下来,制作成经典青砖茶。2021年6月10日,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也是宜昌市传统技艺类的首个国家级非遗项目。

一方传统青砖,坚实、方正、厚重。同时它也是一款佳茗,汤亮、味甘、香浓,寄存着东方神奇树叶致敬生命的片片初衷。作为蒙古奶茶的必备基底,青砖茶因其具有降脂、解腻等功效,为草原民族世世代代送去健康保障,被誉为“生命之饮”。以青砖茶为主要原料的奶茶新产品一经推出,便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前来“打卡”。

03 宜红茶

历史三大出口红茶之一,成乡村振兴主力

作为湖北著名的“一红一绿一黑”三大茶叶产品中的一员,宜红茶又与祁红、滇红并称为中国历史三大出口工夫红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宜红茶,又称宜红工夫茶,产于湖北鄂西著名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茶区。宜红茶外形条索紧细有毫,色泽乌润,汤色红艳透亮,香气鲜爽,滋味浓醇,叶底红润,具有“冷后浑”现象,是我国传统工夫红茶典型代表之一。“宜红茶制作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茶树生长环境、茶树品种、茶园管理都决定着最终产品的品质。作为宜红茶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90后的韩艳娜用脚丈量了宣恩、芭蕉、秭归……湖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每一处茶园基地的每一个角落,研究茶厂周边茶园土质、水源及茶树长势等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截至目前,湖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已在省内咸宁、恩施、宜昌等茶叶主产区建立了五大生产基地和14个初、精制生产加工厂,生产基地面积1473亩,拥有核心茶园基地3.6万多亩,辐射周边茶园20万多亩,年产能1.7万吨。集团通过在多地实施“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的模式,稳定茶农增收。